《2022年元宵晚会》彰显艺术与科技融合之美******
中新网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高凯)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元宵晚会》如期播出。整台晚会以“欢乐闹元宵、浓浓中国风”为主题,涵盖歌曲、舞蹈、曲艺、武术、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加之融入新技术手段,充满了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热烈氛围,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时代图景,在浓浓的中国风中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开场节目《齐天乐》中,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奏响经典旋律《茉莉花》为序曲,将中国空间站传来的太空音乐祝福和晚会现场激昂的民乐演奏巧妙融合。中华文化史上与民乐相伴的十组传奇人物齐聚一堂,从斗琴到合鸣,演绎了一曲融合琴、箫、笙、阮、鼓、琵琶、箜篌、二胡、唢呐、羯鼓等十种代表性民族乐器的创意交响。
《2022年元宵晚会》彰显艺术与科技融合之美 央视供图情景武术《骁》中,全国武术冠军和武术运动员们以新颖别致的形式、不凡的身手,诠释出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今年元宵晚会紧扣北京冬奥会、中国女足等热点话题,邀请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高亭宇、范可新、任子威等冬奥健儿为观众送上美好祝福和趣味灯谜。
《2022年元宵晚会》彰显艺术与科技融合之美 央视供图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通过云连线方式与现场演员共唱一首《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中国女足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将整场晚会的热烈氛围推向高潮。
今年的元宵晚会注重“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将多种艺术门类有机结合,通过年轻化表达,吸引了无数年轻受众的目光。说唱节目《卖汤圆》,将交响乐和说唱形式巧妙搭配,既有欢声笑语,又有交响乐的曼妙;戏曲节目《戏韵话巾帼》涵盖粤剧、京剧、昆曲、豫剧、河北梆子等五个曲种,刻画了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等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歌曲《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旋律悠扬,意境深远。(完)
山东科技大学:不让一名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掉队”****** 山东科技大学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不让一名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掉队” 因为照顾生病的父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兰松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与兰松结对的辅导员刘超,不仅不时嘘寒问暖与他保持联系,还把该生信息输入学校干部和教师掌握的“未就业毕业生平台”。前不久,土建学院党委副书记高静在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访企拓岗时,发现该公司招聘要求与兰松就业需求很匹配,就向企业负责人重点推荐了他,很快就听到了兰松签约就业的好消息。 “全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就业工作台账,对他们开展‘结对’跟踪就业服务,重点推送就业岗位,直到学生签约。截至目前,已定向发布就业岗位1000余个。”山东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震说。 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表示,学校针对离校未就业、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零就业家庭等特殊重点群体毕业生,开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及时、精准地为他们推送心仪的重点企业岗位信息,不让一名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掉队”。 几天前,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2023届毕业生马龙一大早便收到辅导员樊玉华发来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录公告,并提醒他按照岗位需求优化简历,及时投递。 马龙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这段时间,学校就业专属服务让他感觉幸福感“爆棚”,辅导员俨然成了他的就业顾问,常常为他“开小灶”单独辅导应聘技巧。 今年以来,在山东科技大学,像马龙一样的286名家庭贫困毕业生都有自己专属的就业指导教师。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构建起学校、学院、专业“三位一体”就业帮扶体系,建立了“结对帮扶档案”,组建由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的就业“红娘”队伍,组织专场招聘活动,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针对重点群体学生就业帮扶,我们更上心。”樊玉华表示,为结对学生定点推送岗位信息,已经成为全校200多名辅导员每天的工作习惯。 “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顺利通过了招聘单位的笔试和面试,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刘超博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缓解家庭负担是他最大的心愿。在学校举办的人工智能专场双选会上,指导教师与他“并肩战斗”,帮助其成功获得一家国企的电气工程师岗位。 截至目前,今年该校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63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此外,学校还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实际难题,打造网络面试间,创新“‘码’上就业+精准对接”的工作模式,为他们点亮就业路上的“绿灯”。 “大学生活动中心204活动室,成了我们的‘网络面试间’。”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兰皓回忆,接到线上面试通知时,担心自己的手机和宿舍环境不能满足面试要求,自己还有些发愁。“学校的‘网络面试间’解了燃眉之急,真切感受到学校就业服务的用心用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党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不断出台面向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政策,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及时为毕业生纾困解难。“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摸排跟踪、岗位推送、指导服务和重点帮扶‘不断线’,让重点群体毕业生端稳就业饭碗。”(本报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